关于提高历史材料题答题能力的课题研究案例

  • 2015.06.24
  • 教师风采
  • 作者:
  • 来源:
  • 点击量:

6月9日,2015年度高考结束了。得益于现在发达的互联网技术, 我们很快就得到了历史高考真题试卷,6月10日马上印发统一对高二学生进行了测试、批改。分析批改的情况发现本次高考的考查模式和形式都没有大的变化,即答案不是来自题目本身提供的材料就是来自教材,但是学生要么不会利用题目已经给出的信息,要么明明会背出答案但是不知道与题目结合而变成答非所问。这些都说明学生在审题和材料解读方面存在很大问题,针对这个问题,我们特意开设这堂公开课,以课件为载体,以历年浙江历史高考真题为内容让学生学习如何审题,了解题目答案与书本的联系,以脱离死记硬背的怪圈,让学生了解:知识需要记忆但是更需要灵活使用。高考考查学生的材料解读能力也就是在考查学生的解读材料和合理使用已掌握知识的能力。

本节公开课所选用的历史真题材料主要是文字型材料,向学生传授的主要方法是用“三定法”审题、解读材料。所谓的三定法就是从题目的设问中找出确定答案来源的定向词,确定答题基本思路的定法词以及答案表述内容的定位词。通过这个方法明确答题的方向、基本思路和内容。具体方法如下:

首先向学生介绍什么是三定法。

环节一:根据定向词,确定答案来源 环节二:根据定法词,确定答题基本思路 环节三:根据定位词,确定答案的表述

其次具体学习怎样做到“三定”。

环节一:根据定向词,确定答案来源(以2009年浙江卷38题为例

定向词一般分类

定向词暗含答案来源

根据材料回答

材料

答案一般在材料中,不受教材束缚。

根据所学知识回答

教材

答案一般在教材中,材料只不过是引题。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

材料+教材

答案在材料和教材中,要结合材料和教材的有效信息。

综合上述材料回答

设问间的递进关系

答案一般在设问间的递进关系中,根据前面设问和答案得出认识和结论

(09年高考浙江卷)38、材料二

吾国之社会,其隆盛耶?抑将亡耶?……予所欲涕泣陈词者,惟属望於新鲜活泼之青年,有以自觉而奋斗耳!……青年乎!其有以此自任者乎?……谨陈六义……一、自主的而非奴隶的……二、进步的而非保守的……三、进取的而非退隐的……四、世界的而非锁国的……五、实利的而非虚文的……六、科学的而非想像的。

——陈独秀《敬告青年》(1915年9月)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陈独秀期望培育的“新青年”“新”在哪里,体现了怎样的时代精神。(8分)

参考答案:“新”在成为自主的、进步的、开放的、富于进取和科学精神的新青年。

集中体现了民主与科学的时代精神。(必修三p53)

通过三定法学生不难确定答案就在材料和教材中,要结合两者的有效信息,第一步首先找出材料中的信息,在材料中找到答案即陈独秀所说的六义:“自主的、进步的、进取的、世界的、实利的、科学的”。 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得出的时代精神就是新文化运动前期的主要旗号——民主与科学。

从学生的反映来看,确定了定向词意味着找到了答题的线索,就能有的放矢,能找到答案所在,方向正确了就成功了一大半。

环节二、根据定法词,确定答题基本思路(以2012年高考38题为例)

定法词

同类定法词

概括:

归纳、概括、指出、解读

分析:

说明、分析、有哪些原因等

比较:

比较、有哪些异同、变化

评析:

评价、 评述、 你认为等

列举:

列举、举出、哪些<史实>

(2012年高考)38、材料一

松江府

壤地广袤不过百里而遥,农亩之入非能有加于他郡邑也。所由供百万之赋……全赖此(棉织)一机一杼”

苏州府

郡城之东,皆习机业。……计日受值”;盛泽镇“俱以蚕桑为业”。

嘉兴府

王江泾镇“多织绸,收丝缟之利,居者可七千余家……”

湖州府

俗皆织绢;“惟湖以蚕……官赋私负咸取足焉”;南浔镇“烟火万家”。

(1)指出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说明农业经济与商品经济的关系阅读材料一概括明清时期江南经济的主要变化。(10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