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为什么提倡课外阅读?

  • 2011.12.23
  • 他山之石
  • 作者:
  • 来源:
  • 点击量:

下学期高一年级将要举行吴高传统的“读书节”活动。举行活动的目的不在于一时轰轰烈烈的形式,而是希望我们好读书、多读书、读好书,并最终养成自主阅读的习惯。那我们为什么提倡课外阅读呢?

站在语文老师的立场,当然首先是为了学生语文成绩的提高。二十多年前,吕叔湘先生曾在《语文教学中两个迫切问题》一文中说过:“语文水平较好的学生,你要问他的经验,异口同声的说是得益于多读书。”今日的事实也证明,经常读书的同学不但写作水平高,而且语文成绩大多名列前茅。学语文“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所谓“观千剑而后识器,操千曲而后晓声”,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多阅读,多积累,假以时日,语感自然形成,理解力随之提高,作文时语汇丰富,信手拈来,随心所欲,左右逢源。所以要想学好语文,不读书万万不行。

当然,学好语文只是阅读作用的冰山一角。林语堂认为,读书可以“开茅塞,除鄙见,得新知,增学问,广见识,养性灵”。我们更愿意看到阅读在改变个人命运和民族气质上发挥作用。

对个人而言,读书能改变人生。再聪明的人仅凭一己之力又能参悟世间多少奥秘呢?所以我们借助阅读从前人身上汲取菁华察纳雅言,融会贯通,蓄积成自己智慧财富。这样的财富蓄积越丰厚,有朝一日勃发的力量必然越强劲。54岁的诸葛亮告诫他8岁的儿子诸葛瞻:“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毛宗岗评点:“淡泊宁静之语,是孔明一生本领。”认为诸葛亮“后来自博望烧屯以至六出祁山,无数极忙极热文字,皆从极闲极冷中积蓄得来”。 隆中的书斋中诸葛亮度过了多少“极闲极冷”的时光,博览群书,深思熟虑!读书之效不在一时,而在长远。

对民族而言,读书关系到一个民族的精神气质。在一个人的成长历程中,阅读能让人多一份沉静,少一份浮躁,多一份思考,少一份盲从。读书的人多了,也能让我们整个民族的精神气质发生改变:少一些喧嚣,多一些安宁;少一些专走捷径、投机取巧的人,多一些勤勤恳恳、扎扎实实做事的人;少一些为达目的不择手段的短视行为,多一些着眼长远的明智决策;少一片简单野蛮粗暴的文明沙漠,多一缕尊重关怀信任的人文空气。——让我们的民族气质因为阅读而逐渐变得高贵优雅、睿智明达。

人生苦短,存在无涯,幸亏有书,能让我们随时自由地穿越时空,思接千里,心游万仞,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试想,当黑夜沉淀了白日的喧哗,心灵也变得澄澈透明。这时如果能找到一本让你一见倾心、恨见太晚的书,沉醉自失,含英咀华,流连忘返,该是多么美妙的体验啊!我们相信,阅读始于功利的桎梏,终成于心灵的自由。它是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是一种最基本的内心诉求,一种曼妙无比的精神享受,一种陪伴自己终身的生活习惯。

寒假即将到来,在此祝大家渡过一个书香浸润的快乐寒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