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成就》课堂反思

  • 2019.04.10
  • 教研动态
  • 作者:汤海燕
  • 来源:
  • 点击量:

  《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成就》课堂反思

  1. 预设目标

  1.学生了解并学会运用论述科学技术的模式:发明过程-传播-影响。

  2.学习“二重证据法”,培养史料实证的核心素养

  3.学会概括史料,迅速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

  4.运用唯物史观,对历史现象(为何中国并没有产生近代科学)进行历史解释

  1. 教学过程

  导入:2018年奥运会开幕式片段

  教学目的:视频内容是活字印刷术和儒家思想相结合,刚好与上一专题的“中国传统思想的演变”进行呼应,起到呈上启下的功用,提起学生的兴趣(下午第一节的课学生会有点困倦)

  


  正式课程:

  运用李约瑟的论述:

  “在公元3世纪到13世纪之间,中国科学技术一直保持着一个让西方望尘莫及的发展水平,中国科学发现和发明远远超过同时代的欧洲,已被证明是形成近代世界秩序的基本因素之一。由此正式引入课程主要内容:四大发明。并结合表格来看世界发明的分布

  教学目的:李约瑟的论述中前半部分是对四大发明的赞美,利用这部分对后面的李约瑟之谜提供铺垫,增强课堂整体性。表格则是更加直观论证了“中国科学发现和发明远远超过同时代的欧洲”这句话

  


  <过渡>四大发明之首是造纸术,那么在纸张发明之前古人主要用什么来记载文字的呢?

  生:帛,青铜器,竹简…..(但有一定的弊病)

  师:谁改变了这样的局面

  生:蔡伦

  师:我们一般认为东汉人蔡伦发明了纸,也就是说纸是西汉时期的发明,但是考古学家却在天水放马滩发现了西汉时期的纸,那么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情况呢?

  教学目的:积极学生的兴趣,求知欲,便于进一步引入二重证据法


  <提出疑问>纸到底是不是蔡伦的发明呢?

  <提供史料>

  文献史料:“自古书籍多编以竹简,其用缣帛者谓之纸。……缣贵而简重,并不便于人。……伦乃造意,用树肤、麻头及敝布、鱼网以为纸。元兴元年奏上之,帝善其能,自是莫不从用焉,故天下咸称“蔡侯纸”。——《后汉书·蔡伦传》

  考古史料:C:UsersASUSAppDataRoamingTencentUsers?0804954QQWinTempRichOle�UXQ1GG[]E`]U3C7I{87D[V.pngC:UsersASUSAppDataRoamingTencentUsers?0804954QQWinTempRichOle$5@HK_CKEO[Q_05OA[315`W.png

  <提供方法>:二重证据法:

  教学目的:提供史料、方法一方面培养学生的史料实证核心素养,另一方面培养历史解释的能。


  “吾辈生于今日,幸于纸上之材料外,更得地下之新材料。由此种材料,我辈固得据以补正纸上之材料,亦得证明古书之某部分全为实录,即百家不雅训之言亦不无表示一面之事实。此二重证据法惟在今日始得为之。”——王国维

  <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并得出结论>

  1.东汉时,蔡伦独创新意,使用树皮,麻头、破布和旧渔网加工造成新的书写材料——纸......从此这种纸被称为蔡侯纸。但是,人们现在一般认为“蔡侯纸”并不是最早的纸。

  2.这些残纸文书的发现表明,可能西汉早期就已经发明了书写用纸。

  

  教学目的:运用书本原文,拉近学生与书本的距离,进一步感受到历史的严谨性

<教师引导词>


  依据王国维的二重证据法,我们要将文献材料和考古材料两者结合起来一起看,再进行合理的推测,这样才是相对严谨的历史考证方法。比如说结合后汉书.蔡伦传的内容再结合考古学家才东汉墓挖掘出来的纸张,基本可以确定蔡伦造了“蔡侯纸”,但西汉时期的考古文献我们又不得不考虑,故在此之后补充一句,一般认为“蔡侯纸”并不是最早的纸;而对于西汉纸的处理,关于书写用纸的发明,既没有原始文献记载,也没有直接的考古材料证明。历史研究重视证据,强调“孤证不立”。在书写用纸发明问题上,没有足够的、直接有力的证据,故只能使用“可能”一词“可能西汉早期就已经发明了书写用纸”

  <过渡>无论如何,我们都可以得出一个结论,造纸术是在中国发源的。

  传播:向东:朝鲜、日本

  向西:西亚、欧洲(公元8世纪(唐朝),阿拉伯人开始用中国的技术和设备造纸)

  <教师解析>中国造纸术最早是在汉字文化圈内传播。(纸和造纸术首先是传向与我国山水相连并早有交往的朝鲜。公元384年,东晋熟悉造纸的和尚摩罗难陀从山东乘船渡海至百济国,带去各种书籍献给百济国王,并在朝鲜传播造纸。唐、宋之后,朝鲜高丽纸质量甚至一度曾超过我国。公元610年,朝鲜和尚昙征渡海到日本,把造纸术献给日本摄政王圣德太子,圣德太子下令推广全国)中亚造纸始于唐朝时期。据史籍记载,天宝十年(751年)唐与大食在中亚的怛罗斯(今哈萨克斯坦境内)用兵,在战争中有一部分唐兵被俘,其中就有造纸匠。阿拉伯人一直在寻求造纸的秘密,故将这些匠人送回国内,要求他们传授技术,这就使得中国造纸术传入中亚地区。造纸术随着阿拉伯势力扩张传播至北非地区。欧洲人是通过阿拉伯人了解造纸技术的,

  意义:在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中,纸的发明影响最为久远,对文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积极作用也最为显著。纸的发明和广泛应用,使得信息的记录、传播和继承有了革命性的进步。

  史料呈现:美国学者德克·卜德说:“纸对后来西方文明整个进程的影响无论怎样估计都不会过分。”     ——《科学的历程》

  教学目的:使学生更加深刻了解造纸术的意义,并为接下来过渡到指南针技术奠定基础


  <过渡>在我看来,造纸术是四大发明之首,为什么那么说呢,因为我认为它既是文明本身,也承载着文明,比如说指南针。现在我们可以通过一下这些文献材料来了解指南针的前身——司南

  文献材料:

  “司南之杓,投之于地,其柢指南。” 王充——《论衡·是应篇》

  “郑人之取玉也,必载司南之车,为其不惑也。” ——《鬼谷子·谋》

  除了以上这些材料之外书本上还提及了《韩非子》、《武经总要》、《梦溪笔谈》、《萍洲可谈》、《梦粱录》….

  考古材料:C:UsersASUSAppDataRoamingTencentUsers?0804954QQWinTempRichOle{I3ACFQWA]XNBC1LK)@~A@3.png

  史料解析:图二司南模型(王振铎复原)勺形司南尚无实物出土,但汉代画像石上,有类似勺形司南形象的画面(如图一所示),这表明王充的记载应该是可信的。在这幅石像中,可看到,画面主体是魔术师和杂技演员在表演,上面一行人是贵族观众,右上角的小方台上放着一个疑似司南的长柄匙(见画面外小插图),一个人在跪着观察它

  

C:UsersASUSAppDataRoamingTencentUsers?0804954QQWinTempRichOle90FS45}R%QUVL0310)_QR]2.png


  <得出结论>中国的确是有指南针发明

  <学生活动>快速阅读书本,找出有关指南针技术的发明过程,传播及其影响的资料,完成表格。

  教学目的:提供学生快速从材料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并且运用分析科技的逻辑方法


  C:UsersASUSDocumentsTencent Files?0804954FileRecvMobileFileImage%%8Y)@B1P5YI4F[AD@TPFS.png

  活动进行5分钟,教师归拢数据进行解析

  C:UsersASUSDocumentsTencent Files?0804954FileRecvMobileFileScreenshot_2019-04-03-08-28-08.png

  易错点:许多人写成了战国时期,但是却忽视了书本上的“大约”二字。在此可以再次点出“二重证据法”点明历史的严谨性。


  <过渡>由于课堂时间有限,所以请同学们在课后按照发明过程-传播-影响这样的模式完成表格。那经过我们的学习我们发现李约瑟,所言不假:“中国科学技术一直保持着一个让西方望尘莫及的发展水平,中国科学发现和发明远远超过同时代的欧洲”,但是我们要知道的是,李约瑟书中前部分的确是在赞美中国古代科技,但是他的《中国科学技术史》绝大篇幅是用来论证“中国古代文明却没有能够在亚洲产生出与此相应的近代科学,其阻碍因素又是什么? ”不仅是李约瑟先生感到奇怪,鲁迅先生也不仅自嘲道:外国用火药造子弹御敌,中国却用它做爆竹敬神;外国用罗盘针航海,中国却用它看风水……;火药除了做鞭爆,罗盘除了看风水,还有什么用处么?

  教学目的:拉近书本和生活的距离,提升课堂趣味性。


  <提问>中国古代科技如此辉煌,那为什么中国并没有诞生近代科学呢?我们可以从两个方面去分析,一方面是中国古代科技自己存在的问题,另一方面则是当时的社会环境,请同学们阅读材料概括中国古代科技存在的问题

  材料一:18世纪,……中国的这一系列成就,同医学和药物学及其应用一样,主要是积累的经验发现,而不是系统的或持久的科学探索的结果……(上等人)是一切体力劳动为低级,甚至蔑视实验工作,……然而,正是理论、构思、实验和实践的结合,产生了现代西方科学和技术成就。 ——罗兹墨菲《亚洲史》

  材料二:像印刷术、大炮、气球和麻醉药这些发明,中国都比我们早。可是有一个区别,在欧洲,有一种发明,马上就生气勃勃地发展成为一种奇妙有用的东西。而中国却依然停滞在胚胎状态,无声无臭。中国真是一个保存胎儿的酒精。——法国雨果

  根据材料一、二概括中国古代科技存在的特点

  教学目的:近年来,概括材料主旨是高考高频考点。设此题一方面是为了锻炼学生概括材料的能力,另一仿麦呢则是为了增加学生的知识面,了解道中国古代科技的特点


  答案:重视整理与经验总结,缺乏实验研究,缺乏理论概括;缺乏将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力的动力和机制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 “中国真是一个保存胎儿的酒精”。

  <学生活动>通过“讨论”的方式,结合材料,分析“中国真是一个保存胎儿的酒精”这句话。学生对认同的观点进行点赞,最后获得点赞数最多的同学进行总结

  教学目的:运用智慧课堂,保证每个学生都能完全参与课堂,表达自己的想法,进行信息共享,思维风暴。


  C:UsersASUSAppDataRoamingTencentUsers?0804954QQWinTempRichOleE(~@G(HO]H4HWVS{77[FR6W.png

  C:UsersASUSDocumentsTencent Files?0804954FileRecvMobileFileScreenshot_2019-04-02-22-28-50.png C:UsersASUSDocumentsTencent Files?0804954FileRecvMobileFileScreenshot_2019-04-02-22-28-30.png

  学生总结:

  (1)经济: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仍占据统治地位,极大的限制和束缚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统治者推行“重农抑商”的政策,严重限制了商业和手工业的发展,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缺乏经济动力。
(2)政治:君主专制制度的腐朽衰落。

  (3)思想:明清统治者加强文化专制统治,禁锢了思想,不利于自然科学的研究发展。
(4)外交:中国封建统治者推行“闭关锁国”政策,阻碍了中西经济科技文化交流,使中国失去了吸收外来科技的良机。

  <过渡>正是因为中国古代科技自身重实践轻理论研究的特点,再加之特有的社会环境使得中国并没有孕育出近代科学。无论如何,这些终归都已经是历史,那么我们现在应该如何来看待四大发明呢?

  视频:四大发明太古老了

  一条干涸的河道,应该老是让月光下的荒草幻想着遥远的源头。对源头的最大孝顺,是眼下滔滔不绝的水流(学生齐读)

  <课堂提升>总有很多好心人担忧,中国面向未来就会丢弃传统,着眼创新就会背叛祖先。其实,一群失去现代活力的子孙,连祭拜祖先的台阶都爬不上去。我们应当立足历史,面向未来。

  教学目的:提升主题,增加课堂深度


  <知识链接>

  2015年10月8日,中国科学家屠呦呦获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成为第一个获得诺贝尔自然学奖的中国人。

  在青蒿素发现的过程中,古代文献在研究的最关键时候给予我灵感。这位80岁的女科学家说,我相信,努力开发传统医药,必将给世界带来更多的治疗药物。为防治疟疾,当时研究方向之一就是从中药古方里找,在成百上千中中药里,青蒿一直表现不好,一直就不是首选。后来屠呦呦率先想到的是提取方法错了,改用乙醚,结果用乙醚得到的青蒿取代物抗痂性超强,几乎达到100%。后来屠呦呦把这个方法在1972年全国工作会上一报告,大家就都知道了。最终,她通过与其他专家合作获得了成功。

  

  1. 教学反思:

  (一)闪光点:大致完成了教学目标,将课堂还给了学生,智慧课堂的开展使得学习能够更加富有趣味性

  (二)不足:

  ①填空的时候相对来说字量太大,部分学生不愿意去打字

  ②ppt上呈现出了纸是东汉时期的发明,虽然说是为了教学效果故意为之,但是最好在后期,讲完二重证据法时,再进行补充改正。

  ③教学过程中,由对四大发明的反思到视频的过渡没有做好

  ④板书没有设计好

  ⑤知识点没有落实到位,尤其是四大发明的传播路线

  ⑤导学案中并么有设置教学目标

  (三)改进措施

  ①改进填空方式,让学生去填关键字,提升课堂效率

  ②后期在ppt补充上去:蔡伦改良了纸C:UsersASUSAppDataRoamingTencentUsers?0804954QQWinTempRichOleM@%}TCQS8)@F_34MEXRBP0.png

  

  ③重新设计板书,板书如下

  C:UsersASUSAppDataRoamingTencentUsers?0804954QQWinTempRichOle8@$%I_IFPE]RUB_N4H9BZ8U.png

  ④课后通过微课等方式对四大发明的传播这一知识点进行解析

  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