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昆曲》课后反思

  • 2019.04.17
  • 教研动态
  • 作者:潘瑶仪
  • 来源:
  • 点击量:

作为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首先列入“人类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的昆曲,是人类文明的结晶。在选修六这一课中,将昆曲学习分为两课:《古雅的昆曲》和《昆曲的拯救和保护》。高考要求分别为:昆曲的诞生、兴衰过程和近代百戏之祖;昆曲独特的文化价值和昆曲的拯救与保护。

在本节公开课上,我将两节课合整为一节课,按照昆曲的历史渊源、昆曲的文化价值以及昆曲的拯救与保护三部分授课。通过预习,学生很快能找出昆曲的整个发展过程:形成、革新、登上戏曲舞台、兴盛、衰落,点明每个阶段的时间和相关人物。

昆曲的文化价值由三部分体现:剧本、唱腔、表演。学生对《牡丹亭》较为熟悉,所以以《牡丹亭》其中的《游园》《惊梦》《寻梦》三折故事为例,了解昆曲的“折子戏”。大部分学生没有欣赏过昆曲,对唱腔不熟悉,因此节选了《皂罗袍》来欣赏昆曲悠扬流畅、细腻柔婉的唱腔。在听完片段赏析之后,不少学生表示昆曲唱了半天才哼出一个字。旋律是美,但并不喜欢。由此联系到“花雅之争”中昆曲落败的原因,百姓更喜欢接地气的花部戏剧。昆曲的表演分为脚色制度、戏服、脸谱三部分,结合其他剧种,学生也能了解到“近代百戏之祖”都在哪些方面影响到了其他地方戏剧。

昆曲的拯救与保护:学生从戏剧团体中女演员王芳所述的一段材料,归纳出昆曲的困境,联系选修六第一单元文化遗产的保护知识点讲讲如何实施保护措施。

在整节课中,大部分师生互动以老师问、集体答的方式,部分同学注意力分散。在涉及到昆曲的文化价值上,没有将昆曲是国家级的“活化石”,是“近代百戏之祖”这个知识点归纳进来,只在新课开头的“什么是昆曲”中提到。最后在习题部分“今天的京剧是从昆曲中发展而来的”一点,没有从京剧属于“花部”,昆曲属于“雅部”入手,只是简单讲到了京剧吸取了昆曲的脸谱等。在之后的课上应该注意补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