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平年代里的国防说

  • 2010.12.28
  • 佳作赏析
  • 作者:
  • 来源:
  • 点击量:

 

“国防教育主题征文”

和平年代里的国防说

 

强大的国防,是国家、民族生存与发展的基本条件。

相信如果有人看了《百年世博梦》后,必定会心生无限感慨。有那么一件事:1910年,出生在上海朱家角的陆世谔做了一个梦,这个梦是在上海的浦东召开了万国博览会,地下行驶的列车、一座铁桥横跨上海和浦东,博览会盛况空前……这个梦成就了他的小说《新中国》,也充分表明了一名渴望开放,热衷民主,希望国强的民众心声。

2010年的上海世博会已经拉下了帷幕,这是一次探讨新世纪人类城市生活的伟大盛会。继08年的北京奥运会后,中国再次为人类文明的发展注入一股新的活力。蓦然回首,中国在进入21世纪以来,在经济、文化、科技等多方面都取得可喜的成绩。2001年,中国正式成为世贸组织成员; 2003年, 中国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神舟四号飞船;2006年,青藏铁路通车。

    也许在很多新世纪的青年眼中,似乎那个战火纷飞、枪林弹雨的战争年代离得过于遥远,我们的父母亲尚可以从老一辈的口耳相传中了解那段历史,而我们呢?通过对历史的学习,观看经典爱国影片或听铮铮热血的革命红歌,我们仍无可避免地产生一种距离感。

孟子有云,“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即使我们身处于一个和平年代,仍要牢记历史,担负起富国强兵,共筑国防的责任。

回顾近代百年历史,中华民族惨遭杀戮、备受欺凌,饱尝了“亡国奴不如丧家犬”的苦难。从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中法战争、甲午中日战争到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直至日本全面侵华战争;从旅顺大屠杀到南京大屠杀;从鸦片走私、掠卖华工到火烧圆明园;从“猪仔”、“东亚病夫”到“华人与狗不得入内。这些绝不能以一句“过去了就过去了”可以了结的,这些浓缩起来便是中国的一部屈辱史与血泪史,是 “血与火”的交织。

在《冰心的遗憾》一书中也曾提到冰心老人晚年曾构思写作一部反映甲午战争的纪实大作,但是每每提笔,“竟然一个字都没有留下”,“因为哭,因为大哭,因为一握起笔就禁不住老泪纵横地痛哭!哭得完全不能下笔,纸上惟有落下的热泪。”

而另外一位华裔女作家张纯如,她以一个柔弱女子的身份站出来,通过每天工作时间10小时以上,出版英文历史著作《南京暴行:被遗忘的大屠杀》,期间,她还受到不少的恐吓。因为在西方,主流社会中有关日军侵华史实的宣传太少,声音太弱。几乎所有的人都知道希特勒的罪行,却无人知晓日本人在中国进行的大屠杀。她为此感到阵阵心悸。最后因不堪忍受压力,患抑郁症而自杀。

1860年10月6日,英法联军绕经北京城东北郊直扑圆明园。10月7日,英法侵华头目闯进圆明园后,立即“协派英法委员各三人合议分派园内之珍物。10月18日,英国侵略军烧毁安佑宫。这就是臭名昭著的火烧圆明园事件。

火烧圆明园的真正概念,不仅是火烧圆明园,而是火烧京西皇家三山五园。焚毁的范围远远比圆明园大得多。这三山五园是:万寿山、玉泉山、香山三山,清漪园、圆明园、畅春园、静明园、静宜园五园。西方列强对它进行了一系列的掠夺活动,使之受到了火劫,木劫,石劫,直至今日,仍有大量的珍宝流落在海外。本该属于中国的文物,本该是中国人自己欣赏的文物,却在异地供他人的鉴赏。那是我们的文明啊!

正如丘吉尔有一句名言:“我们没有永恒的朋友,也没有永恒的敌人,只有永恒的利益。”国防直接关系国家的安全、民族的尊严、社会的发展。国无防不立,民无防不安,学会居安思危。

 

浙江省吴兴高级中学    201班  汪敏

  指导教师:费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