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人为本 不忘初心

  • 2019.10.25
  • 班主任工作室
  • 作者:孟娇
  • 来源:
  • 点击量:

为了更好地立德树人,浙江班主任六周年年会于1018日在杭州召开。八位大咖为我们带来了一场教育上的盛宴,让我感触良多。

戏谑自己是一位六零后老人的朱永春老师是浙江省教育学会德育分会的理事、浙江省首届十佳心育导师、浙江省名师名校长工作站导师,时常要参加诸如班主任工作室交流指导、《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制订、同心教育服务团志愿活动、省内外各种德育研讨、《中学生天地》专栏写作等一系列社会实践活动。同时,他还承担着两个毕业班数学课和班主任工作。但朱老师坚持每天早到晚退,始终如一。

一个理念:育人为先

是什么让朱老师有如此巨大的能量呢?我想这和他“育人教书”的理念是紧密联系的。“育人为先”,在朱永春这里,不只是一个理念,一个口号,而是一项真实的行动,是数年如一日的坚持。

不爱孩子,就不配教孩子。朱老师认为“生命本位”的老师才是好老师,尊重学生的成长规律,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将教育与学生的幸福、自由、尊严紧密结合起来,使教育真正成为人的教育。

在与农村学生长期的交往和对他们的研究中,朱老师发觉,农村的孩子普遍存在的是“不愿学”的问题。于是,他就在平时的教学中渗透他的教育理念。学生曾遇一道数学题197.22+2×197.2×2.8+2.82,朱老师找了一位平时认为学习没用的学生上讲台演示,不允许他使用刚学好的完全平方公式。其余学生迅速算好了在座位上等着,而该学生则在三四分钟后好不容易算完了,满脸委屈。“为什么不允许我使用公式?”为什么呢?是希望你能体会到学习的重要性。固然,不学习也能生活,但一定充满艰辛。学习会带给我们更多选择,会让我们优雅地解人生难题。

《小王子》中曾说道:“你要造一艘船,先不要雇人去收集木头,而是要先去激发起人们对海洋的渴望。”学生最缺乏的不是知识本身,而是求知的欲望。德育是教育的第一张多米诺骨牌,我们应该帮助学生健全人格,唤醒学生内在的梦想和责任,激发其自主发展的意愿。只有具备了这些,学生才能可持续发展。

两大抓手之一:做好广播操

朱永春老师特别重视班级的广播操训练,他结合苏格拉底甩手的故事告诉我们,把平凡的事情做好就是不平凡,把简单的事情做好就是不简单。所以,做操就是做人,一个连早操都不愿认真做的学生,如何坚持学习?

而且,每一次的广播操就相当于是一次集体健心操,它是对集体成员意志的磨练。朱老师的班级每年都能获得广播操第一名,他把做广播操视为塑造班级品牌的最佳途径,因为广播操体现班级整体风貌,需要大家共同铸就。

始终如一的广播操训练,考验着学生的自制力和毅力,而这些因素也正是学生学习中所需要的,当广播操训练中培养的自律和坚韧迁移到学习上,那么学习也会成为一种自觉,当自律内化为学生内在的素质时,育人教书自然而然就形成了。

两大抓手之二:每天批日记

朱老师很淡定的告诉我们他从不批作业,学习不是做作业,而是用自己的认知风格构建自己的知识框架。他每天的必修课是批阅学生的日记,365天,就算在美国研学,也越洋与学生日记交流。

做人贵在自省。通过日记,朱老师可以引导学生回顾生活中的点滴,兼顾学生情绪,了解他们学习上的各方面信息,如学习心得、学习困惑,以此来唤醒人的成长自觉性。大班化教育背景下,日记是班主任了解每一个学生,把握每个学生心理状态的重要载体。同时,日记还能引导学生自我补充,做好计划。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此举能提高学生对生活的综合管理能力。

德国哲学家雅斯贝尔斯说过“教育意味着,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育人教书是一项润物细无声的工作。要真正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激活他们沉睡的意志,需要在学习生活中处处渗透对他们的关爱和理解。学生是柴火,老师是火柴,是用来点燃学生的。我们要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然后达到育人的目的,学生有了正确的价值观,学习便能事半功倍。

朱老师曾说他成功的秘诀是:愿做银杏树下的扫地僧,扫除学生心中的污秽,让他们都能健康向上成长。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育人教书体现在教学的方方面面。作为学生的陪伴者,我们任重道远,但我对未来充满希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