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意义、有效果、有生成、有空间的历史课——听2018市高中历史优质课有感

  • 2018.06.05
  • 教研动态
  • 作者:孙章青
  • 来源:原创
  • 点击量:

正值春暖花开的季节,正是播种未来的时刻。2018年4月25—26日,新课标背景下的高中历史优质课评比活动在菱湖中学顺利举办了。作为一个老师,尤其在新课改背景下的老师,在学生、领导、家长的期盼下,该怎样上好自己的课呢?什么样的课才是一堂好课呢?下面就结合本人参加2108市高中历史优质课谈谈自己一些粗浅的想法和不成熟的认识。

一、学有所得的历史课。

即有意义的历史课。华东师范大学叶澜教授说:“初步的意义是他学到了新的知识;再进一步是锻炼了他的能力;再往前发展是在这个过程中有良好的积极的情感体验,使他产生更进一步学习的强烈的要求;再发展一步,在这个过程中他越来越会主动地投入到学习中去。”这是当前历史教学的核心素养所要求的。比如《鸦片战争》这一课,学生通过对战争和《南京条约》的分析、理解,明白“落后就要挨打”的历史教训,这就从客观历史升华到了家国情怀的认识,学生有了自己的价值观,学生有了自己的是非判断力。学生课前和课后有了变化,没有变化就没有意义。学生上了历史教师的课后会有所得,那么这样的历史课是堂好课。所以如果学生通过历史课程的学习,获得历史基本知识和技能,初步了解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基本过程,逐步学会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如果学生通过历史课程的学习,增强爱国主义情感,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树立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初步形成正确的国际意识,理解和尊重其他国家和民族所创造的文明成果;如果学生通过历史课堂学习和继承人类的传统美德,从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曲折历程中理解人生的价值和意义,逐渐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那么这样的历史课是堂好课。因为教学的意义不仅局限于教会学生的某种知识,更重要的是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的情绪、情感、情操,他们对世界的感受、思考及表达方式,并最终成为他们精神世界中最深层、最基本的东西———积极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这样的课不是让学生停留在所学习的历史的表面,而是让学生进入了精神世界:如本次大赛一等奖获得者费文毅老师的《古代埃及》 和邱伟老师的《元代社会与民族文化的交融》             

二、学有成效的历史课。

从纵向来看,历史课堂教学应该是面向全体学生的,这是人人产生历史课堂效率的基础,从横向来看,表现在不同的学生历史课堂效率是有高低的。从这个意义上,人人有效率,人人讲效率,这样的历史课应该是一堂好课。教材为学生提供了“学习思考”的话题,但许多历史老师往往动不动就拿来探究,拿来讨论,动不动就拿多媒体,结果往往流于形式。笔者也经这样做过,结果发言的总是那么几个人,乐于探究的学生不是全部,勤于讨论的学生也不是全部,还有多媒体环境下的一部分学生只是来看热闹的,这样的教条化历史教学可能会成为窒息历史课堂效率发展的一大杀手。所以好的历史课应该是有效率的课、高效率的课,并且是在讲有效率的基础上的高效率,即人人讲效率。或者说是讲究参与度基础上的有效度。这就是新课程标准所要求的既要看过程又要看结果。如本次大赛一等奖郑芳老师的《明清时期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复习课。

三、资源生成的历史课。

历史课程目标是既定的,但历史教学的具体目标是生成性的。所谓生成性就是说既定历史教学目标要在历史教学实际过程中动态变化,是师生在历史教学过程中相互交流逐步形成的。因为历史教学是一个动态过程,倘若以静止的目标来代替或抑制学生的积极思考与自主探究,以牺牲学生的情思活动为代价,那将是削足适履。有了过程,就有了能力生成;有了过程,就有了情感态度。一旦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的时候,课堂上很多事情是教师无法预料的,教师应该有这种意识。因此随着历史课堂教学的进展情况对历史教学目标进行适当的调整是完全正常的,其正确与否取决于是否符合学生实际,取决于有没有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自主探究的兴趣与热情。如本次大赛一等奖获得者钱丽迪老师的《北宋与辽、西夏并立》。所以历史老师在备课的时候不能只停留在对历史知识的“熟悉型备课”这一层面上,不仅要备“形案”,更应备好“心案”,对教学环节进行弹性设计。因为在历史课堂教学中师生之间彼此的投入,会使整个过程有新的教育资源生成,又有学习过程的生成。一个智慧的历史教师应做捕捉这种生成性资源、因势利导地去实现历史教学目标的高手。

因此如果在历史课堂中有教师和学生的真实的、情感的、智慧的、思维的、能力的投入,有互动的过程,气氛活跃,创设一种意犹未尽、欲罢还休的境界,那么教学就在这种生成与互动中如行云流水般高效、自然、流畅。这样我们在教学中才能从容不迫地去接纳和拥抱教学中的生成资源,胸有成竹地将课堂教学引向精彩。这样的课就是一堂好的历史课。

四、留有空间的历史课。

我这里的“空间”指两层意思。一是指历史教师的课还有改进的空间,我称之为“质的空间”;二是指历史教师留给学生读书、想象、思考、发言的空间,我称之为“形的空间”。从哲学的角度,前者是形而上的空间,后者是物质空间。华东师范大学叶澜教授说:“课不可能十全十美,十全十美的课作假的可能性很大。只要是真实的就是有缺憾的,有缺憾是真实的一个指标。”如果一个历史老师上的课十分完美,无可挑剔,没有一点点的缺陷和不足,那么要么这个历史老师的教学目标预设本身就是错误的,要么评课老师说的是假话。我更愿意相信前者。这样的预设给教师增加了很多的心理压力,然后作大量的准备,最后的效果是出不了“彩”。这样的历史教师教出来的全是枯燥的历史现象和硬生生的历史结论。历史课堂变成了历史教学的木乃伊,这是可悲的。叶澜教授说:“生活中的课本来就是有缺憾的、有待完善的,这样的课称为真实的课。”所以真实的历史教学才是有血有肉的教学,真实的历史课才是好课。其次,好课应是给学生留足“空间”的课。著名美学家朱光潜先生曾有这样一个独特的主张:少上课,多读书。少上课是要教师放弃话语霸权,把课堂时间尽可能多地留给学生,即少说话,多引导;多读书是要学生学会学习,主动探究,尽可能地拓展学习空间。可是我们有的历史老师往往为了吸引学生的眼球,满堂都是历史故事,有的还有相关历史故事的“超级链接”,历史老师好象口若悬河,滔滔不绝,似乎口才很好。学生听了好象也很开心,很有收获,实际一无所获,这里的历史课堂变成了学生“听书”的地方。学生除了听到满耳历史故事之外全是云里雾里,也谈不上对所学历史的七嘴八舌甚至是“百家争鸣”,历史老师更没有实现课堂历史核心素养的升华。这样的历史课就不是一堂好课。没有空间,就没有遐想与深思;没有遐想与深思,何来个性与创新?留下空间,有时就是留下期待,留下余韵,留下创造!这样才有利于学生的终身发展!

最后感谢菱湖中学和本次参加市历史优质课大赛的10位选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