树立目标意识,将《论语》教学落到实处

  • 2018.01.22
  • 教研动态
  • 作者:
  • 来源:
  • 点击量:

1月11日,高二语文备课组一行九人,前往安吉昌硕高级中学参加湖州市《论语》教学研讨活动。此次研讨活动包括研讨课、讲座、交流等环节,令我们受益匪浅。在第一天的研讨课结束之后,教研员进行了的教师问卷调查和学生学习效果检测,这个环节在以往的教研活动中从未出现过,着实令我们惊讶。

调查问卷的内容主要包括:

第一、你认为上课老师有没有落实“弑、之、津、为、是、食、见、丈人”等词在文中的意思。一般来讲,作为研讨课,示范课,授课老师在教学中突出《论语》中“文化”的部分是非常正常的,我们自己在公开课时也常常将重点放在“文化”的部分,所以这个问题给了我们每个听课者一个提醒:在家常课时不能只顾文言不顾文化,而在公开课时不能只有文化没有文言。

第二、你认为上课老师有没有落实“理解孔子知其不可而为之的精神”这一发展目标。授课老师虽然将课堂的主要精力都放在对孔子精神的解读上,但涉及了文本的太多章节,因此,在短短一节课的时间内,并未将文本的内涵讲透彻。

教研员刘老师还向我们展示了学生课后检测的结果,事实是对于基础文言知识,学生掌握的并不扎实。由此,在第二天的最后一个环节,刘老师向所有与会的老师提出了关于《论语》教学的意见:1、课堂教学求实效,多让学生思考感悟,2、要让学生理解,有自己的思考后再借助名家解读,3、课后练习要落实,特别是《学科教学指导意见》中的教学目标要落实,4、《论语》课堂不只要理性,也可以感性,5、不只要“虚词”,更要紧抓“实词”。

《论文》教学中,我们一直存在很多困惑,如:怎样将由“章”组成的课文更好的围绕“主题”阐述,怎样安排每篇文本的教学次序,怎样将课堂教学与高考相关联,怎样将儒家精神与现代社会相结合等等。经过此次研讨,我们从理论上解决了眼下至关重要的“教学”与“考试”相结合这一问题,接下来就有待于我们在实践不断学习,不断反思,不断进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