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无止境,促新教师共同成长

  • 2017.10.09
  • 教研动态
  • 作者:
  • 来源:
  • 点击量:

9月26日下午第一节,沈利斌老师在录播一体室开了一节公开课《辛亥革命》。

新课改后,对于《辛亥革命》这一课的基本要求是简述辛亥革命的主要过程,知道中国同盟会成立、武昌起义爆发、中华民国成立、清帝退位、《中华民国临时约法》颁布等史实;认识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这一课的重点:掌握革命准备及爆发——中国同盟会的成立和武昌起义的时间、地点、结果及影响,能够概述《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主要内容。难点是辛亥革命的意义,因此教学要求说明中提到可从辛亥革命推动中国政治民主化、经济工业化以及人们思想观念、社会生活的变化等角度加深认识。

沈老师在开课后,对于辛亥革命分别从狭义、广义做了解释,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辛亥革命的概念,这一点也是会被新教师忽略的一个知识点,对我也是一个提醒。接下来,沈老师从辛亥革命狭义的概念——武昌起义入手,有序地从经济:民族资本主义有了初步发展;组织:1894年兴中会和1905年同盟会的成立;军事:一系列武装运动;思想:资产阶级革命思想以及促进武昌起义发展的有利条件如预备立宪失败、黄花岗起义、保路运动来阐述武昌起义的背景。沈老师在讲到武昌起义过程时,特别提醒学生关注到了书本的图片《武昌起义后宣布的独立省份图》,尤其是图片中要特别注意陕西、山西是独立省份,河南是未独立省份。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是本课的重点之一,其内容可分为主权在民、三权分立、责任内阁三部分。沈老师联系到了英国首相、美国总统来区别临时约法中的责任内阁制,并且让学生思考为什么实行责任内阁制制约总统权力,从而引出1912年3月袁世凯就任临时大总统。对于“临时大总统”、“南京临时政府”、“临时约法”的临时,沈老师还点明了,总统是民选,而孙中山是由南方各省代表直接选出来的,因此成为“临时大总统”,组成的政府也是“临时政府”,体现孙中山的民主。

本课的难点是辛亥革命的意义,辛亥革命有进步的地方,也有局限性。根据教学说明的引导,从结束统治中国几千年的君主专制制度可以得出政治的民主化,颁布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可以得出政治的法制化。民国成立后,颁布一系列保护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法令和措施,可以得出经济的工业化和市场化。袁世凯和张勋复辟遭到了全国人民的强烈反对,说明民主共和思想深入人心,可以得出思想的理性化、科学化。最后民国成立后,颁布了一系列移风易俗的措施,比如剪辫子,放足,不再称“老爷”“大人”,握手,可以看出生活的世俗化。以此四个角度,来了解辛亥革命的进步。从局限性可以看出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妥协性。

沈老师的这一课可以说准备的很充分,也展示了自己洪亮的声音和自如的态度,引导学生一起朗读课本,让学生对课本知识有了解。对于君主专制制度也特别提醒学生区别于“专制”“封建制度”,封建制度结束于新中国成立。

当然,作为新教师,沈老师还存在一些不足。首先,板书对于展示一节课的流程是非常重要的,在上完课后回看板书,学生脑海中对于这一节课的知识脉络会非常清楚。因此,板书设计是必不可少的。除此之外,新教师对于时间的掌控还不是很熟悉,所以为了避免留下多余时间,在ppt后加练习题最为保险。在提问学生的时候,抛出问题过快,给学生留的思考时间较少,也是新教师的一个通病。

沈老师是所有新教师的一个缩影,他的公开课可圈可点,但也有新教师的通病。在听了沈老师一节公开课后,我对于自己的课堂有了更深的反思和感悟。希望能够在以后的教学道路上,新教师们一起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