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感受

  • 2017.09.20
  • 教研动态
  • 作者:
  • 来源:
  • 点击量:

         今天听了刘丽丽老师上的公开课,课程内容是选修四第一单元——中国古代政治家的专题复习,本单元分为三课内容,分别是第一课——统一中国的第一个皇帝秦始皇,第二课——大唐盛世的奠基人唐太宗,第三课——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捍卫者康熙帝。

第一课统一中国的第一个皇帝秦始皇的教学要求是简述秦始皇兼并六国的主要历史,简述秦始皇建立中央专制集权制度和巩固国家统一过程中的主要措施,评价秦始皇的历史功过,认识秦始皇在国家统一过程中的雄才伟略。在教学中,应该与必修一“秦中央集权制度形成”的内容相联系,可以从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方面列表归纳秦始皇建立中央集权国家和统一的措施,运用疆域图理解这些措施的作用,注重评价历史人物的正确观点和方法。第二课大唐盛世的奠基人唐太宗的教学要求是列举“贞观之治”的主要表现,理解唐太宗在推动中国古代社会发展中的历史作用;感受唐太宗善于纳谏用贤的优秀品质。该课可从政治、经济、民族关系、对外关系等方面去归纳“贞观之治”的主要表现,并从史实入手分析“贞观之治”对中国古代社会发展的重大作用。第三课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捍卫者康熙帝的教学要求是了解康熙帝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主要措施有:平定三藩之乱和噶尔丹叛乱、统一台湾、加强对西藏的管理、抗击沙俄侵略等。评述康熙帝在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中的作用,增强维护和促进祖国统一的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在实施教学时要史论结合,从具体的措施入手分析历史人物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按照《高中历史学业水平考试暨高考选考科目考试说明》的要求,知识考核要求分为四个层次,从低到高依次为识记、理解、分析、综合、其含义如下:a——识记:再认或再现重要的历史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历史结论、不同历史时期的基本特征、基本线索及历史图表等历史基础知识。b——理解:领会、领悟和解释重要的历史事件、历史概念、历史结论及不同历史时期的基本特征、基本线索等。C——分析:分析、比较和概括相关历史知识,把握各历史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区别其本质,概括其特点。d——综合:对不同专题、课的相关历史知识进行归纳评析,运用唯物史观和所学知识、方法,说明论证有关问题。

在第一课中,秦统一六国、确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和巩固国家统一的主要措施是b要求,秦始皇的功过是c要求;第二课中,“贞观之治”出现的原因和“贞观之治”对中国古代社会发展的重大作用是c要求,“贞观之治”的主要变现是b要求;第三课中,平定三藩之乱和噶尔丹叛乱、统一台湾和加强对蒙藏地区的管理、抗击沙俄侵略属于b要求,康熙帝在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中的作用属于c要求。

我如果来上这节课,首先会让同学回忆必修一专题一第二节课所学习的秦朝相关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包括三公九卿制和郡县制的相关内容,通过回忆再来补充相关内容,比如在必修一讲丞相协助皇帝处理政事基础上,加上丞相是百官之长的内容,在必修一讲太尉管军事的基础上,加上太尉是武官之长,在必修一讲御史大夫是丞相的助手,负责监察系统的基础之上,添加御史大夫执掌群臣奏章,下达皇帝诏令的内容。在必修一所说的岭南置郡的基础上添加岭南四郡是闽中郡、象郡、桂林郡、南海郡四郡,并且对秦朝版图之上的最北、最西、最南、最东四个方位的郡县进行讲解,使同学了解到秦朝的疆域是“东至海暨朝鲜,西至临洮、羌中,南至北向户,北居河为塞,并阴山至辽东”,而秦朝这样的疆域的意义是奠定了中国统一多民族中央集权国家的基本疆域。补充郡县制的意义是从根本上消除了地方与中央的对立,将地方的权力都集中在中央。之后会跟同学讲秦始皇巩固国家统一的措施是统一文字、统一度量衡、统一货币和修建统一的交通工程。

刘老师在上这节课的时候,通过结合大量历年高考真题,向同学讲解知识,并通过对外关系、治国思想、总的评价来对三位中国古代政治家的对比来了解秦始皇、唐太宗、康熙帝,这是亮点所在,值得我们学习,并且向学生传授解题步骤是第一步获取和解读信息,第二步是调动和运用所学知识,并将地图型考题的总的解题思路传授给了学生,另外,刘老师还以长城为切入点,考察秦、唐、清三朝的民族关系问题。个人认为,刘老师本节课是十分优秀的,只有稍微几点地方可能需要改进,第一,幻灯片播放节奏太快,作为老师的我都有点跟不上,学生可能更加跟不上;第二,整节课的容量偏于过大,学生可能不能很好的理解,影响课堂效率;第三,在第三节课康熙帝的知识点中,有较多的历史时间知识点,刘老师似乎并未提点到,因为,历史时间作为历史教学过程中的基础性的知识点,个人认为还是需要提点一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