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养时代,需要怎样的知识处理方式?——听许大成专题报告有感

  • 2018.06.05
  • 教研动态
  • 作者:沈珠鑫
  • 来源:原创
  • 点击量:

 5月7日,张建庆名师工作室一行来到位处浙中腹地,四面环山的义乌,参与了于义乌中学举办的2018浙师尖峰教育论坛高中政治专场活动,聆听了来自浙苏各地教师的课堂与讲座。而其中,江苏沭阳的特级教师许大成老师的专题报告《素养时代的思想政治课知识教学》令我印象深刻。

    许老师在报告中开门见山,强调核心素养盛行的今天,知识教学依然是最常态的教学行为,我们更多要做的是探索与核心素养相匹配的知识教学。这也从一个侧面点明了少数教师为“落实”素养,迎合主流,抛弃知识教学的误区。在谈及“知识教学”的过程中,许老师提及到一个尖锐的问题:“素养时代,需要什么样的知识处理方式?”他提到一个案例:“一个学校的政治备课组为培养学科核心素养,按‘高效课堂’、‘翻转课堂’的要求,在教学顺序上,由原来的‘先教’翻转为‘先学’;在时间分配上,把讲授时间由原来的30分钟减少为20分钟,加大练习量,确保课本知识堂堂清,不留死角。”他让我们思考:“这种教学改革能培养核心素养吗?”

我反复思考着这个问题,仿佛这已经成了很多课堂的常态,这种只在课堂形式上做文章,而本质上依然属于传统知识传递的所谓改革,仍然是很多学校在督查教师授课时很愿意见到的一种形式,由于只是表面光鲜,所以对于学生的核心素养的形成收效甚微。许老师指出,习得知识存在两种基本形式:一是传统的知识传递,讲究的是知识的精准和效率;二是知识建构,鼓励学生学会思考,在教学中可以解决真实的问题。很显然,前者是一种被动的教学模式,有限的课堂时间中,老师讲授的知识会更多,“效率”会得到提高。但是,这种教学的“高效”并没用表面那么成功,因为这种传递过程中学生并没有在主动接受知识和经验,也没有培养学生的兴趣,促成学生乐于学习文本知识,对于学生的发散性思维也没有很大的益处。所以,我更推崇后者。

什么是知识建构?我们可以理解为将知识的习得和内化视为修建建筑的过程。从字面理解,应当是指由学习者自主负责个人“知识大厦”的设计与建造,可以根据个人的兴趣,在与教授者、外部环境的对话中,收获各种类型的知识,加以整合的过程。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更多负责起引导工作。

所以,学生通过知识建构,与老师共同组织起相互间的有效教学对话,通过反复思考,收获答案,既积累了知识,也锻炼了综合思维,提高了实践能力,当然,最重要的自然是核心素养得到了一定的落实。

正如许老师所说:“素养时代的知识教学,就是要把知识建构的处理方式落到实处,挖掘和释放出知识对于学生学习与发展的整体效应、深层意义和丰富价值。”我深表认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