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味哲学 关注生活——湖中“教研节”参与反思

  • 2018.06.05
  • 教研动态
  • 作者:沈珠鑫
  • 来源:原创
  • 点击量:

4月27日,有幸来到位处弁山的湖州中学参与“教研节”活动,欣赏到来自湖中的陆晓萍老师与来自二中的丁毅斌老师关于《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一框的“同课异构”,并在之后聆听了名师张建庆老师对于两节课的精妙点评及专题讲座《哲学课的“味道”》。

笔者全程参与了这些活动,并在参与过程中有一些关于上哲学课的思考,记录在案。

众所周知,哲学的研究范围有别于具体科学,它是一门研究最一般、最本质规律的学问。但很多人却误解了哲学课堂,认为哲学课的教学与哲学研究一样,应该用专业、晦涩的语言,严谨、充满逻辑的思维去讲授哲学。其实,哲学课堂的教学应明确两个点,其一,它的受众是初窥门径的高中学生,他们对哲学具备原始的期待和新鲜感,我们需要培养他们的兴趣。他们就如同一张白纸,等着老师为他们泼墨挥毫、增光添彩,如果哲学的启蒙课堂是难以理解,食不下咽的,对于高中学生对哲学课的心理定位极为不利。其二,哲学的内容抽象、语言专业,并不代表哲学课不能精彩别致。其实两者之间没有必然的冲突,因为教材的第一章节很明确地告诉我们“哲学源于实践,源于对实践和生活的思考”。它与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关键是我们会不会去生活中挖掘。

张建庆老师在专题讲座《哲学课的“味道”》中提到:“我们应该关注什么样的生活?第一,每一个体的小生活;第二,师生双方共处的生活世界;第三,一个不断扩展、生长中的生活世界。”这无疑给我们上好哲学课,提供了某一方面的帮助。从个人理解上看,要让哲学课堂更接“地气”,应该做到:1.对班内每一个孩子的兴趣爱好有所了解,并有所记录。学生实况是天然的文本,这比只钻研枯燥的理论有趣的多,我们需要做的就是乐于记录孩子生活点滴中可以用于教学的那些内容。因为,真正的哲学能指导人更好地生活,但人有殊异,只有将每个孩子个体所处的生活差异与“真正的哲学”有机结合,才能更好地发挥指导作用;2.要关注自己的生活。学生与老师在一天中的很长时间同处一个屋檐下,他们是交流的双方,互有好感的双方,不妨把自己生活中的有趣片段记录在案,与孩子们共享。毕竟,这是师生当下共处的世界,这也有利于在哲学课堂上增添更多的生活乐趣,告别没有情感,没有生活乐趣,“演”出来的课堂。丁毅斌老师的课堂中与孩子们谈到了“我家三代人十八岁的芳华”,这是孩子们一定有兴趣的话题,也是老师愿意倾述的话题,我想,师生共处的世界很自然且必然就通过这个话题产生了;3.指导孩子们树立积极的生活观念。杜威说过:教育应体现生活、生长和发展的价值,建构一种美好的生活,教育要直接参与儿童的生长过程。事物是普遍发展的,学生与老师共处的世界也在不断的发展之中,而学生的成长是每时每刻的事情,在与学生的课堂对话中,始终让自己保持一种乐观积极的生活状态,对孩子们积极生活观念的形成、优质生活方式的培养,都至关重要。而这种积极的生活观念,不仅对于孩子们的学习,对于生活,对于对所学哲学知识的理解,都是有良好作用的。丁老师课堂的收尾让我印象深刻,“如果你是一粒花的种子,你是愿意落在锦席上,还是落在泥沼中?”这不就是最好的生活指导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