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自主学习中体验学习的成就与快乐

  • 2011.12.23
  • 他山之石
  • 作者:
  • 来源:
  • 点击量: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人的心灵深处,总有一种把自己当作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的固有需要。” 这种天生与之俱来的需要,是学生学习的一种动力、一种本能、一种渴求。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提出,要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使学生在老师指导下主动参与,乐于探索,勤于动手,善于思考;具有搜集资料、处理信息和群体合作的意识;有获取新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以及交流与合作等方面的能力。学生的学习是在教师的帮助下,自身地感知自己未曾知的东西,一个刻骨铭心的感受,往往是在亲身感受后,才能获得。达到这样的教与学的境界不是传统的教学模式所能实现的,而是要提倡学生的自主学习。自主学习突出的就是亲身的体验。学生要利用老师创设的各种教学氛围与环境,用各自的方式,在和谐的氛围中,做着自己喜爱的事情,获取自己所能获取的一切。
     
自主学习就是“自我导向、自我激励、自我监控”。自主学习所具有的特征有:1)学习的准备。学生应参与并确定适合自身学习的某种目标(大小、远近),选择具体的学习内容,方式、方法,确定适当的学习进度。 2)学习的策略。学生应积极促进和发展自身的各种思维品质和学习潜能,优化及完善学习过程;学会合作学习,在学习中合作,在问题中学习,在学习中探索,在探究中学习。 3)学习的过程。具有一定的系统性和完整性,能正确选择或使用的各种学习工具,实现信息技术与课程内容的有机整合,在学习过程中对认知活动能够进行自我监控,做出相应的调整。4)学习中的情感态度的转变。有内在或外在的动力支持,能从学习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坚定再学习的信心和意志。5)学习的反思与延续。积累学习经验,发展自己的创新意识,发掘自身继续学习的潜能,促进逐步形成和发展数学应用意识,提高再学习的能力。5)正确科学的评价。参与设计评价指标,正确评价他人和自己,评价标准是因人而异,因事而异,是多元化的,重在激励作用。
     
要让学生学会自学习,首先要我们老师转变教育观念,改变教学方式。教师的教学无论是在课内或是课外,必须是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为主导,突出教会其自主学习的方式、方法、策略和手段,让学生真正成为“爱学习、能学习、会学习的人”。学生自主学习的领域有课堂内和课堂外,课堂中的学习是主阵地。课堂教学是一个双边活动过程,老师要营造一种民主、开放、平等、轻松、和谐的教学环境。教学中的宽松、民主、热情、信任、激励……,能给学生一种亲和、向往、感染和需要。学生要打消一切顾虑,冲破任何障碍,主动地、积极地参与融合到他人的学习中,融合到知识的海洋中来,每个学生都要动手、动嘴、动脑、动心、动情。积极地、主动地、迫切地参与到教与学的活动中,实实在在地成为课堂学习的一分子。学生要利用说、讲、评、看、听、练、动的机会和权利。这样的课堂教学环境能让每个学生陶醉在自己的创造中,让每个学生感受到他人和自己的成功,让思维处于积极的兴奋、大胆想象、积极思维、准确的表达中,充分享受学习的乐趣。每个学生每天就会有一些收获,哪怕是一点点,他会说“这是属于我的”。
   
老师的成就感首先来自于一堂能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感受收获与快乐的成功的课。学生学习的快乐应该是源于在自主学习中对知识和成功的体验。让我们师生共同努力,在“向上、合作、和谐”的氛围里快乐地教与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