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分析--我的班主任“打击”了我

  • 2010.04.06
  • 青春健康教育
  • 作者:
  • 来源:
  • 点击量:

案例重现

每学期的开学初或期中考试后,我都会要求学生给老师写一句话,而这些话很多时候都是学生的心理话,作为班主任我就可以很好的了解学生。有一位学生,他提到了这么一句:“我曾经也是个好强上进的孩子。但是因为来到这个班,我感到没意思、感到了孤独。在我的内心深处,我也曾受到班主任的打击,让我差点对学习失去了信心。。。。。”

我的心一下子沉了下去,这是个多么犀利的词啊!我迅速地搜索着我的记忆,想要翻出我对这个同学做过的一切事情。但是我失败了,在我的记忆中,这个孩子比较沉默,在教育上,一般表现平平,成绩平平的学生受到老师的关注相对较少。我对于这个学生所作的都是最平常不过的事啊,印象最深的也就是他在自修课上看小说,我提醒他不要看,他却说这是为了学习?因为他的语文成绩不好,当时我还跟他说要提高语文有很多方式,比如看看一些作文书,或是看看《读者》等一些有益的杂志,而且看报纸必须在课余时间。难道是那件事打击了他吗?我记得当时还是得到了他的共识啊?……

过了一天,我逮到一个机会就把学生叫到了办公室。我平静地搬了个凳子叫学生坐在我的身边,然后开始了我们的谈话。我首先轻声细语地询问了他最近的情况,并倾听了他的想法。他的态度很诚恳,又象聊家常,谈话有了个好的开始。我决定转到我的话题,谈起了他写下那段描述我的话。出乎我的意料,他竟然挠了一下头皮,说:“这是我随便写的。”随便写的,那还用那么犀利的词语?我的内心闪过这个想法,但把它挡在了嘴巴里面。

我接着说:“不要紧张,我想你不会无缘无故地写这个的。现在我把你叫来,不是来批评你的,而是来倾听你的感受的。作为班主任我知道我还很不称职,我们班里有50多个同学,我却不能保证我了解每一个同学的心理。我也很难保证我的一些做法在无意中会对于你们有所伤害。”

在我说了这段话以后他这才开始说:“这件事情发生在刚开学,那时我很喜欢数学课,也很尊敬老师你。我的数学成绩一开始比较好,经常受到老师的表扬,同学私下还称我为我们班数学最好的男生。但是有一次考试,我考了74分,老师你在班里说:我们班成绩最好的男生某某这次的成绩是74分,而班级的平均分可是90分哦。当时我一下子深受打击,觉得所有人都在笑话我。接下来的一段时间我慢慢对学习数学失去了信心,不过过了一二个月以后我恢复了状态。”

听完他的话语,我的脑子里只有8个字:“真是说者无意,听者有意啊!”当时我天真的以为这样会“刺激”“激励”学生,我根本没想到会有这样的“反作用”啊!于是我坦诚地提出了自己当时的想法,让学生了解我当时的想法:当时我只是随口说了一句,而且我当时以为这样能够激烈你更好进步。没想到会给你带来这样的影响,我要向你道歉。他也好像恍然大悟,说他当时根本无法理解,只是觉得自己在同学目前丢了脸。在进一步的交谈中,我问起他为何当时不提出自己的“抗议”,而要选择这个时候才说呢?他说当时以为说了也没用的。

谈话就在这一开诚布公的气氛中进行,我和那个学生好像在短短一个小时之内又重新认识了对方,也在一刹那化解了在学生心中的不解和我心里的不惑。

案例启示

这件事给了我深深的启示。

启示一:班主任要把握学生的自尊特点,讲究批评的策略,保护学生的自尊。

自尊是社会评价与个人的自尊需要之间相互关系的反映。渴望积极的肯定性评价而获得自尊,是一种普遍的心理需要。而批评作为对学生不良思想行为的教育手段,它是一种否定性评价,因此,它必然会剥夺学生的自尊需要,而引起情绪上的反应。如果批评的方式不当,严重挫伤学生的自尊,就可能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消极情绪,不仅影响批评效果,还可能导致逆反心理,使以后的教育更难开展。因此,我们在使用批评这个武器的同时,必须把握学生的自尊特点,讲究批评的策略,保护学生的自尊。

人们常说,树怕伤根,人怕伤心。自尊心、自信心是孩子成长的精神支柱,是孩子向善的基石,也是自我发展的内在动力。凡是人都有自尊心,不要认为孩子小,就可以不尊重他们。孩子的自尊心、自信心需要家长和老师去保护去尊重。如果教育者有意或者无意伤害了孩子的自尊心、自信心,那么孩子的心灵就会受到打击和摧残,就会失去向善发展的动力和精神支柱。不管什么情况下伤害或者诋毁孩子的自尊心、自信心,都是违背教育规律的愚蠢行为。简单粗暴,不讲方式方法,只会伤害孩子的自尊心。批评即使最温和的批评,也是对学生否定性的评价,由于中学生自尊体验的极端性,批评之后很可能会产生诸如自卑、意识消沉、情绪低落等消极反应。教师应细心观察这些变化,一方面要教育其正确对待批评,另一方面,对其批评后的进步,哪怕是微小的进步也应及时给予鼓励性评价,这样不至于因自尊体验的极端性走向教师意愿的反面。

著名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自尊心是学生人格的顶峰,一个人认为自己不比别人差,这正是可贵的自尊的表现,教师要学会善于抓住契机,表扬和肯定学生的点滴进步,使之从中获得成功的喜悦,逐步向积极方向发展。一个合格的教师应该用爱心去保护孩子的自尊心、自信心,教育孩子要有爱心、耐心和恒心,坚持多表扬鼓励,少指责埋怨,只有这样才能调动和激发孩子成才发展的自觉性、积极性,进而使他们不断克服缺点,逐渐完善自我,成为一个对社会有用的高素质的人才。

启示二:及时与学生沟通,以诚心感动学生,换得学生的信任。

现在的学生不管是在知识面上,还是在人际交往上都要比我们想象的知道的多,懂得多。如果光凭以往的经验去认识学生,就不会真正地了解学生。我们一定要付出更多的诚心、爱心、关心和耐心,和学生进行“以心换心”的心灵对话,解开学生的心锁,成为学生可敬畏的严师、可信赖的长辈、可倾心交流的益友。

 在这个社会中,我们知道“沟通”是一种必要的手段,作为教育工作者,工作十分辛苦,工作压力很大,思想中的负担也很沉重,我们常常感到很委屈,认为学生对老师的做法不够理解,可是我们有没有想过,我们是否理解我们的学生们呢?造成这种双方埋怨的现象,以致影响了教育成效,实际都是因为双方在“沟通”的环节出了问题。 

教与学是在师生的相互沟通中进行的,成功的教育,取决于多项因素,一个重要的因素是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沟通质量。从这个角度讲,教育对学生发生效能是通过师生之间人际关系的有效程度来决定的。作为一个教师首先要有能力与学生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有资料显示,在教育工作中有70%的错误是由于教师不善于沟通造成的。在此基础上,师生沟通的重要意义就凸显出来:它是教育产生效能的关键。教师只要懂得如何去与学生沟通,懂得如何去满足学生的需要,并引导学生懂得如何来满足教师的需要,师生之间建立相互信任、尊重,彼此接纳、理解的关系,那么,任何教育活动都可以使学生产生兴趣和接受性。反之,在师生关系中,如果学生觉得自己无能、自卑,觉得被同学奚落、嘲笑,觉得自己不被信任,不被理解,无论他平时多么喜欢的课程,他也不会产生学习的热情,不会对学习产生好感。 我们总是以教训的口气,或引诱的口气来赢得他们的合作。他们即使和我们合作也是“被迫”或是被“引诱”,而不是发自内心。如果我们以平等的,像与朋友谈话的口气,来与学生交谈,而不是对他们训话,多数情况下,我们能顺利地与学生交流思想。如果我们自由地接受孩子们的思想,与他们一起交流,研究可能的结果,经常问“那样的话将会有什么发生?”,“你会有什么感觉?”这样的话,学生就会想到,在解决学习及人生疑难的问题上,他有了同伴。沟通也就成为一件非常容易的事情了。只有真诚才能唤起信任。信任度和接纳度越高,所传递的教育影响的接受度就越高。我想在今后的教学中,必须把握学生的自尊特点,讲究批评的策略,保护学生的自尊;学会沟通,才能赢得成功的教育吧!